245次
2024-09-13
空调、 洗衣机、 冰箱等家用电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舒适、 方便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潜在污染源, 变成我们日常卫生健康的隐形破坏者。 例如洗衣机, 从自身结构来看, 洗衣桶外面套有一个外套桶, 洗涤水在两层桶之间进进出出, 夹层中逐渐附着大量的污垢, 并滋生微生物, 某些致病菌可能以桶壁为载体形成生物膜, 不仅更加难以去除, 而且生物危害性也会增强。
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中科检测机构拥有CMA和CNAS认证检测资质,检测设备齐全,数据科学可靠,可出具国家认可的抗菌材料检测报告。
抗菌材料检测菌种的选择
为了保证检测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抗细菌的检测一般选用有代表性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G-) 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 G+) 。
相比较之下, 大肠杆菌更加稳定,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变异性更强, 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大肠杆菌低。 抗霉菌检测较常用的菌株主要包括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 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 ,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 , 绳状青霉(Penicilliumfunicolosum) , 出芽短梗霉(Aureobasium pullulans) , 球毛壳(Chaetoomium globsum) 等, 部分特殊用途的抗菌材料检测还包括对酵母类真菌白色念珠菌(canidia Albicans) 的检测,如应用于鞋类衬里和內垫的抗菌材料以及抗菌织物等。
随着抗菌材料应用范围的扩大, 对检测菌株的选择也不应仅局限于上述几种, 应根据材料及其产品的使用环境选择该环境中的特征微生物作为检测菌种。
抗菌材料抗细菌检测方法
贴膜法:
要点:应用薄膜使菌液在材料表面形成薄层, 贴膜保证均匀无气泡
优点:菌液与材料表面接触均匀
适用范围:溶出性、 非吸水性且可制成一定面积的材料或涂层, 如塑料、 涂料、 陶瓷等
吸收法:
要点:应用材料的吸水性使菌液与材料接触, 保证材料充分吸收菌液不溢出
优点:材料充分吸收菌液, 两者的相互作用面积大
适用范围:吸水性材料, 如抗菌织物、 泡沫、纤维、 微孔材料等
振荡法:
要点:材料碎块(片) 与菌液在锥形瓶中振荡接触, 控制振荡转速与时间
优点:强烈振荡使材料与菌液接触充分, 相互作用增强
适用范围:吸水性差、 形状不规则或表面不平整的材料, 溶出性差的材料
晕圈法:
要点:应用抗菌物质的溶出及在培养基中的扩散与菌液接触, 严格控制初始菌液浓度与培养时间
优点:溶出的抗菌物质在培养基中扩散均匀, 形成抑菌圈, 便于观察
适用范围:溶出性抗菌材料, 如抗菌织物、纤维等, 同时可用于判定抗菌材料的安全性
奎因法:
要点:双层平板法, 材料吸收的菌液在上层半固体培养基和底层固体培养基中生长
优点:吸收于材料中的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扩散均匀, 形成菌落易于观察
适用范围:吸水性好的溶出性或非溶出性抗菌材料
贴膜法、 吸收法、 振荡法的原理是先提供条件使材料与菌液相互作用, 后提取菌液、 计数, 比较前后菌落数的变化来表征材料的抗菌效果。 晕圈法和奎因法的原理类似, 前者是利用溶出的抗菌物质与培养基上的细菌作用后形成抑菌圈, 通过抑菌圈的大小表征材料的抗菌性能, 后者是利用吸收到抗菌材料中细菌的扩散性在培养基上形成菌落, 通过菌落数的多少来表征材料的抗菌性能。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

整体技术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