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次
2024-10-08
目前市场上的美白产品分为物理美白和生物化学美白2种。 物理美白通常用钛自粉和氧化锌等粉体遮盖, 以达到美白效果; 生物化学美白机理概括来说, 就是通过抑制黑色素的生成, 阻断黑色素的运输, 加快表皮细胞代谢速度, 阻断黑色素生成过程中的信号通路等途径, 达到美白肌肤的效果。
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中科检测机构拥有CMA和CNAS认证检测资质,检测设备齐全,数据科学可靠,可出具国家认可的化妆品美白功效评价报告。
体外实验法
化妆品美白功效体外评价方法有美白成分分析法、酪氨酸酶活性测定法、细胞中黑色素含量测定法等。传统的体外实验方法具有测定时间短、操作简便、所需费用低的特点,适用于对美白剂进行大通量筛选。但是,它不能全面地反映美白作用,从而在应用中受到限制。
美白成分分析法
通过化学仪器对美白化妆品中美白活性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进行测定,以此推断美白效果。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液质联用以及气质联用等仪器进行分析检测,根据不同物质吸收峰的特点及高度分析测定美白化妆品中有效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以推测其美白效果。成分分析法只能通过已知的美白功效成分(如熊果苷和烟酰胺等)对产品美白效果进行推测,不能反映出由多种成分组合在一起的产品的整体效果,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酪氨酸酶抑制实验
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它主要通过影响酪氨酸转化成多巴,以及多巴氧化为多巴醌来影响黑色素的生成。一些美白剂如曲酸及其衍生物和熊果苷等,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来抑制黑色素的生成。因此,可以通过测定美白剂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结果来评价其功效。
生物化学方法常以L-酪氨酸或L-多巴为底物,通过试管试验检测美白成分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酪氨酸酶活性检测方法有放射性同位素法、免疫学法和生化酶学法,最常用的为生化酶学法。
黑素生成抑制实验
细胞生物学法的原理是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测定美白剂对黑色素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以及黑色素生成的影响。这种方法对环境温度、细胞数量及测定时间等因素要求高,操作步骤比较复杂。B-16黑色素瘤细胞株的基本结构,特别是黑色素合成功能与人正常的黑色素细胞基本一致,在人体原代皮肤黑色素细胞培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在筛选美白剂的过程中,广泛采用该细胞株作为美白剂功效测定的受试细胞。
美白功能评价的最重要检测指标,就是细胞中黑素含量测定。到目前为止,一直采用生物化学分光光度法测定黑素细胞中的黑素含量。
细胞图像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组织中物质定量检测手段,具有简便、快速及准确等特点。细胞图像分析系统包括显微镜、摄像系统、计算机和图像分析软件等,它通过定区、定放大倍数来测定特殊染色物质像素量的多少,对被测物质定量。
人体实验法
人体实验法一般以人体前臂皮肤为受试部位,以避免光照对皮肤色度的影响。将美白剂涂于人体皮肤上,采用皮肤颜色测定仪,观察涂敷美白剂前后肤色的变化,以评价美白效果。人类有多种肤色,黄色、白色、棕色和黑色等。对于皮肤颜色变化的判定,最初采用目测法,但此法受观察者的光感差异,观测时的照明光源影响很大。后来,采用照相的方法,在照片上分析皮肤灰度值的变化来评价皮肤颜色的变化。但此法受冲印条件及照相时光线的影响,所反映的皮肤颜色变化单一。由于肤色的变化不能用简单的黑白概念来覆盖完全,近年来,国外普遍采用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规定的色度系统(Lab色度系统)测量皮肤颜色的变化,公认这种方法比较准确,能够反映皮肤颜色空间的多维变化,得到的肤色量化值更为可靠。
Lab色度系统说明了颜色在色度空间中的位置,并对它加以量化,使得即便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变化也可以被反映出来。另外,美白功效评价还可以用德国 CK公司所生产的皮肤黑色素测试仪,测量皮肤中所含的血红素和黑色素,测量数值越高,皮肤中所含的血红素和黑色素就越高。它的原理是基于光谱吸收的作用,通过测定特定波长的光在人体皮肤上照射后的反射量来确定皮肤中黑色素和血红素的含量。与Lab色度系统相比,这种仪器测试方法更为方便缺点是测定的数值较单一,不能完全反映皮肤颜色空间的多维性变化。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

整体技术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