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新闻资讯
INFORMATION CENTER
新闻资讯 技术文章 海洋气象观测技术分析与气象观测技术对比
海洋气象观测技术分析与气象观测技术对比
  • 91次
  • 2025-03-18

  中国作为海洋大国,沿海及海域气象条件复杂,海洋气象灾害频发,但海上(尤其是外海)气象资料缺乏,导致对高影响天气生消演变的科学认知不足,预报准确性受限。为深化对海上天气系统(尤其是灾害性天气)生成演变规律的认知,提升海上及沿海气象预报准确率与防灾减灾能力,需依托多种观测平台与技术获取气象要素。涵盖卫星遥感、岛屿地面气象站及探空站网、油气平台与船舶自动气象站、海上锚定浮标、漂流浮标、有人驾驶飞机下投探空、岸基多普勒天气雷达等,通过多元观测手段,为气象研究与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本文总结了海外内现有海洋气象观测技术。


海洋气象观测


  中科检测是第三方检测机构,遵循《海洋调查规范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GB/T12763.3-2020标准,提供海洋环境基本要素调查中的海洋气象观测服务,并出具权威报告。


  海洋气象观测技术分析


  海洋气象观测依托多元平台与技术,构建起覆盖海域的监测网络,为气象研究、预报及防灾减灾提供支撑。以下从各观测技术展开分析:


  一、卫星遥感


  中国、美国等国发射的静止与极轨气象卫星,形成全球遥感星座。静止卫星提供空间分辨率约1km、时间间隔5-30min的云图;极轨卫星具更高空间分辨率,生成海表温度、气溶胶光学厚度等产品,实现大气温湿度廓线遥感。海洋卫星的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成为海上风场监测核心技术,其数据应用于强天气监测与数值模式。各类地球观测卫星(如EOS/A-Train、全球降水任务卫星GPM)提供高分辨率气象产品,数据多可共享,推动观测能力升级。


  二、岛屿和油气平台站


  岛屿与油气平台站观测项目与陆地站一致,涵盖温度、气压、风速风向等,部分配备海洋水文设备。近岸无人岛礁自动气象站通过卫星通讯回传数据,助力气象预报与海上救助。但此类站点受地理限制,架设面积有限,数量少,无法形成大范围覆盖。中国远海海岛气象站稀缺,全球大洋缺乏长期运行的海岛气象探空站,观测网络存在缺口。


  三、船舶观测


  志愿观测商船(VOS)每3小时观测风向、风速、气压等要素,中国周边海域约30艘,地中海覆盖更优。自动船载高空气象计划(ASAP)通过志愿船释放探空仪获取大气廓线,但数量少。船舶观测因位置变动大,数据连续性差,恶劣海况下无法作业,且设备来源多样,需协调管理。科考船虽装备观测设备,但费用高、时空覆盖有限。全球海洋船舶水文调查项目(GO-SHIP)监测海表参数,对气象研究的贡献仍待提升。


  四、锚定和漂流浮标站


  锚定浮标抗风浪能力强,可长期连续观测,美国国家浮标数据中心(NDBC)管理全球浮标,在中国周边海域每小时发布数据。漂流浮标测量参数多样,资料由NDBC管理。“海洋站点(OceanSITES)”作为多学科参考站网,获取海面至海底的大气与海洋变量。深潜Argo阵列监测海洋热容量、温盐流等,服务气候研究,但其长周期下潜上浮限制了在海洋天气服务中的应用。


  五、多种雷达


  大岛屿、海岸带及部分船舶架设多普勒天气雷达(S波段为主),监测台风、雷暴、降水及风场。岛基、岸基风廓线雷达提供风速风向垂直分布,为天气分析提供动力学信息。全球岸基、船基高频地波雷达站网,实时测量海流,同时提供海面风场和海浪资料,丰富观测维度。


  六、飞机平台


  飞机是机动观测平台,机载传感器提供飞行路线气象要素,穿云时获取云与降水微物理参数。下投探空装置可探测大气廓线,如美国NOAA等机构通过飞机下投探空,获取台风内部数据,提升预报精度。飞机还可投放漂流浮标或温度剖面仪,研究台风大气与海洋结构。微小型无人飞机、军用无人机(如全球鹰)应用于气象探测,全球鹰续航长、载荷大,可搭载多种仪器。中国台湾地区较早开展无人机台风观测,获取实地数据。


  海洋气象观测技术对比


  一、海洋气象观测技术比较


  海岸气象和雷达站等:优势为连续、长期、可靠,不足是仅限近海岸观测。


  海岛、岛礁气象站:可连续长期观测且较可靠,但站点少,多为单点观测,覆盖范围有限。


  海岛探空:能提供廓线资料且可靠,但站点极少,难以形成有效网络。


  锚定浮标、油气平台站:观测连续且资料长期,不足是近海部署多,远海稀少。


  漂流浮标站:随波逐流,海气观测共用,但成本高、部署难度大。


  商船气象报:数据较可靠,但受固定航线限制,无法覆盖非航线区域。


  科考船:观测较可靠,有时可进行探空,但属短期观测,恶劣海况下无法作业。


  飞机下投探空/机载抛弃式温度剖面仪:能对热带风暴、台风等天气过程加密观测,不足是大气边界层观测少,成本高。


  机载多普勒雷达和成像辐射仪等:覆盖区域大、云图直观,但穿台风内核观测少。


  卫星遥感(被动、主动):覆盖区域广,云图直观,缺陷是定量化不足。


  新技术平台(如waveglider):综合采用高新技术,处于发展阶段,有待验证且应用不广泛。


  二、中外海洋气象观测差距


  观测站点与网络:中国周边广阔海洋部署的气象、水文观测站点稀少,近海浮标数量不足,商船提供的气象数据不连续、分散。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缺乏大气海洋环境观测专用飞机平台,中远海气象探空站网缺失,对台风等对流层大气廓线的立体剖面观测资料极少。


  监测能力:海洋-气象-生态综合监测网络规模小,对赤道辐合带(ITCZ)、西太平洋暖池、厄尔尼诺(ElNiño)及海上季风爆发等关键气候现象缺乏实时有效监测,而这些现象对中国天气和气候变化影响重大,观测能力不足制约了相关研究与业务预报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