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次
2024-10-17
不同类型的抗菌测试方法适用于不同材质、形态和特性的抗菌产品。根据测试目的和方法不同,抗菌产品常用检测方法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定量抗菌测试方法相对复杂,测试时间较长,但可以通过较为准确的测试结果,对抗菌产品的抗菌性能进行量化表征,因此采用率更高。
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中科检测机构拥有CMA和CNAS认证检测资质,检测设备齐全,数据科学可靠,可出具国家认可的抗菌纺织品抗菌性能检测报告。
抗菌性能检测:定量测试
1、振荡法
典型的振荡法测试标准有ASTME2149(ASTME2149-2010)、GB/T20944.3,振荡法是由Dowcorning公司研究和开发的抗菌测试方法。
振荡法比吸收法操作更简单,是较理想的定量测试方法,该法是针对非溶出性抗菌剂处理的纺织品,适用于吸水性能不高的纺织品、颗粒、羽毛、海绵、纤维甚至是任意形状的样品或原材料,虽填补了吸收法要求样品吸水性强的缺点,但由于标准没有明确规定测试条件,而温度与振幅又是影响测试结果的重要因素,也无统一的测试条件规定,因此振荡法测试结果重复性低,标准之间无可比性。
2、吸收法
吸收法适用于吸水性强、需要洗涤次数较少、溶出性抗菌剂处理后的纺织品,其测试原理是将经过抗菌处理纺织品与标准空白样品同时添加一定浓度的测试菌液,进行0小时接触,马上用洗脱液冲洗。
将洗脱液稀释成一系列梯度后进行倒板培养,培养一段时间后进行计数,同一时间做另一组样品,样品与标准空白均与测试菌种接触一定时间后再进行洗脱,后续步骤同0小时接触。吸收法虽耗时长,费用高,但重复性好,标准对于测试步骤严谨、细致和实验条件相对实际人体接触的纺织品更为接近。
抗菌性能检测:菌种的选择
即使是同一菌种,如果来源不同,在同一测试条件下测试,结果也会有差异。我们在抗菌标准中看到测试要求使用标准菌株。常规抗菌测试的菌种,有分为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真菌类。用于抗菌测试的革兰氏阳性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革兰氏阴性菌有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真菌有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须癣毛癣菌等。不同的菌种有不同的生长周期,一般生长周期分为:停滞期、对数期、静止期和衰落期。从细菌学上说,生长意味着个体增加,相对抗菌测试而言,不同的菌种,其生长周期不一,所受抗菌剂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导致测试结果的不同。作为抵抗力最强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繁殖速度远比肺炎克雷伯氏和大肠杆菌要慢,在用浓度较低抗菌剂处理后的样品进行测试,使用正在停滞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作测试菌种,容易导致菌液与纺织品接触培养后的菌落数过低及抗菌率偏高的情况。因此,接种处于不同生长周期的菌种,也应该有所区分。
目前,抗菌测试标准以细菌为主,极少数标准中加入酵母菌作测试菌。仅选择几种代表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作为测试菌,然而效果远远无法模拟现实生活纺织品的实际应用,对菌种的选择必然是科学而具代表性的。
为了测试抗菌纺织品的广谱性,在选择菌种时应该遵守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选择空气中分布广泛且具普遍性的致病菌。第二个原则是选择在人体黏膜或皮肤上较常见的致病菌。综上所述,以可操作性为考虑因素的合理建议是:选择一定比例的典型且具代表性的菌种进行混合测试,这也将是未来改良抗菌测试标准的一个重要方向。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

整体技术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