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新闻资讯
INFORMATION CENTER
新闻资讯 技术文章 抗菌整理剂及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介绍:AATCC抗菌测试标准
抗菌整理剂及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介绍:AATCC抗菌测试标准
  • 261次
  • 2024-10-31

  抗菌整理剂的效果通常通过测定整理后的抗菌性能来衡量。织物抗菌性能的测试方法很多,其基本原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将一定浓度的菌液接种在试样上,在一定的条件下接触一段时间,通过一定手段比较接触前后式样的相关参数(菌落数,pH,颜色,强力等)的变化之来评价抗菌性能;二是将试样置于(或埋入)一定浓度的菌液(或接种菌液的平板、土壤)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接触一段时间后,通过一定手段比较接触前后试样的相关参数(菌落数,组织宽度、强力等)的变化值来评定抗菌性能。




  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中科检测机构拥有CMA和CNAS认证检测资质,检测设备齐全,数据科学可靠,可出具国家认可的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报告。


  抗菌性能测试菌种


  测试的菌种包括细菌和真菌。细菌中主要用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葡球菌、巨大芽胞杆菌、枯草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真菌中主要用霉菌(黑曲霉、黄曲霉、变色曲霉、桔青霉、绿色木霉、球毛壳霉、宛氏拟青霉腊叶芽枝霉)和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红色癣菌、紫色癣菌、铁锈色小抱子菌、袍子丝菌、白色念珠菌)。


  为考查抗菌纺织品是否具有广谱抗菌效果,较合理的选择是按一定的比例,将有代表性的菌种配成混合菌种用于检测。


  目前大部分抗菌产品的抗菌性能,往往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分别作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的代表。但实际上用上述菌种来代表织物的抗菌性能还是远远不够的。


  抗菌性能测试标准


  美国是较早开发抗菌纺织品的国家之一,美国纺织化学师与印染师协会制定了三个相关卫生抗菌整理效果的评价标准:AATCC30:2004(E2010)《抗菌性纺织品防霉和防腐性能》、AATCC1002004(E2009)《纺织品抗菌整理的评价》和 AATCC147:2011《纺织品的抗菌性平行划线法》。其中 AATCC100 提供了定量地评价抗菌性程度的程序。


  评价纺织材料抗菌整理是由抗菌活动水平决定的。如果仅是与其抗菌活性(阻止增殖),就采用定性评价程序,通过与未抗菌整理处理的样品对比表征抗菌性能;如果预期或已知有杀菌性能,需做定量评价。但是AATCC100 侧重于十分灵敏的定量分析,对日常质量控制和筛选检测而言,过于麻烦和费时,因此要证明抗菌剂在琼脂中的扩散而表现的抑菌时,可采用 AATCC147 完成。


  AATCC147法是将一定量的培养液(内含一定数目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的抱子)滴加于盛有营养琼脂平板的培养皿中,使其在琼脂表面形成五条平行的条纹,然后将样品垂直放于这些培养液条纹上,轻轻挤压,使其与琼脂表面紧密接触在一定的温度下放置一定时间,用与样品接触的条纹周围的抑菌区的宽度来表示织物的抗菌能力。


  AATCC100是在待测试样和对照试样上接种测试菌,分别加入一定量中和液强烈振荡将菌洗出,以稀释平板法测洗脱液中的菌浓,与对照样相比计算织物上细菌减少的百分率。此法的缺点是一次试验的检体不能太多,且花费时间较长;对于非溶出型试样,不能进行抗菌性能评价没有详细规定中和溶液的成份;而且菌液中营养过于丰富,与实际穿着条件相差太大;且容器太大,不易操作。


  AATCC30 用于评定纺织品对发和腐烂的敏感性及评价纺织品上杀真菌的效果。此评价是着重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发霉且破坏纺织品,诸如腐烂等;另外,虽然发霉但不一定破坏仿制品,只是使其难看,比如霉变并伴有异味。本测试方法根据纺织品的最终用途,要相应作预处理并选择不同的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