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新闻资讯
INFORMATION CENTER
新闻资讯 技术文章 针织物抗菌性能测试要求及方法介绍:如何出具抗菌性能报告
针织物抗菌性能测试要求及方法介绍:如何出具抗菌性能报告
  • 199次
  • 2024-11-06

  近年来,抗菌纺织业蓬勃发展,抗菌纤维与抗菌纺织品倍受人们的青睐,各种抗菌产品纷纷涌入市场。如何准确地检测和科学评价这些产品的抗菌性能,对于抗菌纺织品的良性发展尤为重要。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染料化学家学会制定的检测标准100《纺织品抗菌性能的定量评估》及日本工业标准JISL1902《纺织品的抗菌性试验方法》”。就针织品而言,我国有专门的行业标准FT/T 73023-2006《抗菌针织品》及国家标准 GB/T 20944.2-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




  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中科检测机构拥有CMA和CNAS认证检测资质,检测设备齐全,数据科学可靠,可出具国家认可的针织物抗菌性能测试报告。


  抗菌检测基本原理


  作为功能性纺织品之一的抗菌织物,按抗菌性能获得途径分为采用抗菌纤维直接织成抗菌织物和通过后处理加工把抗菌剂固着在纤维上两种。抗菌性能的评价可以定性描述,也可以定量测试。定性评价只能通过描述、图片等形式表明织物是否具有抗菌性或抗菌性能一般或良好;定量评价则是通过与标准对照样的比较,以抑菌率或抑菌值的大小来表明织物抗菌性能。纺织品抗菌性的最终评价需要用定量测试来确定,测试方法主要有吸收法和振荡法。


  吸收法是将规定浓度的菌液分别滴加于抗菌纺织品试样和空白对照样上,在规定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对培养前后的试样和对照样分别用规定的洗脱液进行洗脱,再对洗脱液进行稀释、培养后计量活菌数。通过对比培养前后活菌个数的变化,来评价抗菌性能。


  振荡法则是将抗菌纺织品浸泡在一定浓度的菌液中,不断振荡,使细菌与纺织品所含有的抗菌剂接触,根据振荡前后菌液中所含活菌个数的变化、作为抗菌性能的主要指标。


  虽然吸收法的操作较为复杂、耗时较长,但因其适用范围较广,且试验条件与人体实际穿着情况较为接近,所以是目前抗菌测试最为常用的方法,也是未来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的主要发展方向。


  两种抗菌检测标准对比


  针对FZ/T 73023-2006《抗菌针织品》与GB/T 20944.2-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2部分:吸收法》的两种抗菌检测标准进行比较。


  前者为产品标准,按抗菌针织物耐水洗次数不同规定了不同菌种的抑菌率要求,同时以附录形式给出了抗菌测试的3种方法,本文只对吸收法进行研究;后者是方法标准,规定了吸收法测试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方法。


  1、菌种选择


  纺织品抗菌性能评价中,菌种的选择必须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通常测试的菌种包括细菌和真菌。细菌主要分为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巨大芽胞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等);真菌主要有霉菌(黑曲霉、黄曲霉等)和癣菌(红色癣菌、白色念球菌等)。


  因此,从菌种选择方面FZ/T 73023-2006比较全面,而GB/T 20944.2-2007虽然也选了3个菌种,但没有真菌类菌种。


  2、抗菌效果评价


  对于纺织品抗菌有效性评价,GB/T 20944.2-2007只给出了具有抗菌效果及良好抗菌效果两种定性化的结论描述,而FZ/T 73023-2006则根据针织物耐水洗次数及考核菌种的不同分为A、AA、AAA共3个级别,更直观地显示抗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