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次
2025-02-26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为广袤的生态系统,其水温的变化对全球气候、海洋生态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海洋水温观测不仅是了解海洋环境的基础,更是预测气候变化、保障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环节。《海洋调查规范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GB/T 12763.2 - 2007 标准为科学、规范地开展海洋水温观测工作提供了全面且细致的指导。
海洋水温观测是一项系统且严谨的工作,遵循GB/T 12763.2 - 2007标准进行观测,能为我们准确把握海洋水温变化规律提供有力支持,助力人类更好地探索和保护海洋。中科检测是第三方检测机构,可提供一系列海洋水温观测服务,并出具权威报告。
海洋水温观测的必要性
海洋水温是海洋环境的重要参数之一。从气候角度来看,海洋如同一个巨大的热量储存库,它吸收、储存和释放的热量对全球气候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海水温度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引发大气环流的改变,进而影响全球的气候模式,导致降水分布、气温变化等气候现象的发生。
在海洋生态方面,水温直接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不同的海洋生物对水温有着特定的适应范围,水温的异常波动可能打乱海洋生物的生长周期、繁殖行为,甚至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从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对于海上渔业、海洋运输以及海洋能源开发等行业,准确的海洋水温观测数据能够帮助从业者合理规划生产活动,降低风险,提高效益。
海洋水温观测技术指标
1、准确度
海洋水温观测的准确度主要依据项目要求、研究目的,同时兼顾观测海区、观测方法以及仪器类型来确定。标准中划分了三个准确度等级,一级准确度为±0.02℃,分辨率达0.005℃;二级准确度为±0.05℃,分辨率是0.01℃;三级准确度为±0.2℃,分辨率为0.05℃。不同的研究和应用场景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准确度等级。
2、观测频次
对于大面或断面测站,通常船到站时观测一次;而连续测站一般每小时观测一次,以获取更连续和动态的水温变化数据。
3、观测层次
观测层次依据水深范围确定。当水深小于50米时,标准观测水层包括表层(海面下3米以内)、5米、10米等直至底层(离底2米的水层);随着水深增加,观测层次更为细化,如水深大于200米时,除了一系列固定深度层,每千米还会增加一层观测 。
海洋水温观测方法
1、温盐深仪(CTD)定点测温
CTD仪分为实时显示和自容式两类。观测时,室内控制作业进程,室外收放水下单元,两者需密切配合。投放前要确认机械连接和水密情况,将水下单元吊放至海面下使传感器感温3 - 5分钟。下放速度一般控制在1.0m/s左右,以仪器下放时获取的数据为正式测量值。此外,释放仪器要选在迎风舷,避免仪器压入船底,探头出入水时防止碰撞,每天还需与颠倒温度表测量结果对比一次,观测完毕要冲洗和妥善保存传感器。
2、走航测温
可使用抛弃式温深仪(XBT)、抛弃式温盐深仪(XCTD)和走航式CTD(MVP300)等仪器。XBT和XCTD观测时,先输入相关信息,再用手持发射枪或固定发射架投放探头;走航式CTD(MVP300)观测前要进行系统自检,船只按规定船速航行后投放并回收CTD拖鱼。
3、其他方法
标准层水温可利用上述仪器测得的标准层上、下相邻观测值通过内插求得,也可用颠倒温度表测得,其具体方法见附录B。
海洋水温观测资料处理
CTD仪、XBT、XCTD和走航式CTD(MVP300)等观测得到的数据,需按照相应规则处理。CTD资料一般用仪器制造公司提供或鉴定的软件,进行原始数据转换、编辑、质量控制等处理;XBT、XCTD和走航式CTD(MVP300)的原始数据同样通过对应软件转换处理,XCTD还需通过校准系数计算温度等要素,颠倒温度表观测记录的整理方法也有相应附录说明。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

整体技术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