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次
2025-03-14
酞酸酯广泛用于塑料加工、化妆品等领域,通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最终沉积于海底。其具有毒性,会影响海洋生物生殖系统,导致鱼类、贝类繁殖能力下降,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同时,酞酸酯通过食物链传递,可能危害人类健康,引发生殖系统疾病、儿童发育异常等问题。检测沉积物中的酞酸酯,能及时掌握污染程度,为海洋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提供依据,阻断污染对生态和人类的威胁。依据《海洋监测技术规程第2部分:沉积物》HY/T147.2-2013标准,开展海洋沉积物酞酸酯检测,是监测海洋有机污染、守护生态安全的关键举措。
中科检测是第三方检测机构,遵循GB17378.4标准,提供一系列适用于远海及近岸海域沉积物的沉积物监测与河口、入海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沉积物检测分析服务,并出具权威报告。
海洋沉积物酞酸酯检测方法
(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精准定性定量
1、适用范围:适用于沉积物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和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等6种酞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
2、方法原理:以正己烷与二氯甲烷混合液为提取剂,通过索氏提取法、超声提取法或加速溶剂萃取法提取沉积物中的酞酸酯,提取液净化浓缩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利用气相色谱的分离能力和质谱的定性优势,实现酞酸酯的精准定性与定量分析。
3、检出限: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和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的检出限均为1.0ng/g,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检出限为4.0ng/g,确保对不同酞酸酯的灵敏检测。
(二)气相色谱法:高效分离检测
1、适用范围:适用于沉积物样品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和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等6种酞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
2、方法原理:用二氯甲烷与正己烷混合溶液提取沉积物中的酞酸酯,提取液经浓缩、层析柱净化后,用具有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GC-ECD)测定。通过气相色谱的高效分离,结合电子捕获检测器的高灵敏度,实现酞酸酯的定量分析。
3、检出限: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和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的检出限均为4.0ng/g,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检出限为1.0ng/g,满足常见酞酸酯的检测需求。
海洋沉积物酞酸酯检测必要性
1、酞酸酯作为典型的环境激素类物质,对海洋生物的毒性影响具有隐蔽性与长期性。以鱼类为例,低浓度的酞酸酯即可干扰其内分泌系统,抑制性激素正常分泌,导致性腺发育畸形、繁殖能力锐减。对于底栖生物如贝类,长期栖息于含酞酸酯的沉积物环境中,不仅生长速度受抑制,甚至会出现壳体畸形等严重后果。这些生物作为海洋食物链的基础环节,一旦因酞酸酯污染大量死亡或繁殖受阻,将引发“多米诺效应”,影响鱼类、海鸟等上层生物的生存,最终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与结构稳定性。通过检测沉积物中的酞酸酯,能够及时识别污染对生物生存繁衍的威胁,为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修复受损生态链提供关键数据支撑,维系海洋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
2、海洋沉积物中的酞酸酯会借助生物富集作用,沿着“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人类”的食物链逐级传递并放大。人类食用受酞酸酯污染的海产品时,这些物质会进入人体,干扰内分泌系统,增加生殖系统疾病、儿童发育异常、代谢紊乱等健康风险。检测沉积物中的酞酸酯,实质是从源头监控海洋污染,通过评估海产品的安全性,指导渔业养殖区域管理与捕捞管控,减少受污染海产品流入市场。这一举措能够有效切断酞酸酯向人类传递的路径,守护食品安全防线,降低公众健康受威胁的概率,体现对人类健康长远发展的责任担当。
3、酞酸酯的污染来源多元,涵盖工业生产废水排放、塑料制品降解产物、化妆品原料残留等。海洋沉积物作为酞酸酯的“天然储存库”,其含量与组分构成是海洋环境受污染程度的直观体现。通过检测沉积物中的酞酸酯,深入分析其种类、浓度及分布特征,能够精准追溯污染源头,判断污染是来自工业聚集区排放、城市生活污水,还是特定产业活动。这些数据为环保部门制定针对性治理策略、加强污染源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实现“精准治污”,推动海洋环境质量改善,为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

整体技术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