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7次
2024-07-31
化妆品风险物质全称为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年8月23日发布《化妆品安全性风险物质风险评估指南》文件对化妆品风险物质定义,是指由化妆品原料带入、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带入的,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的物质。化妆品风险物质检测是指对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的物质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估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产品安全评估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确保化妆品的安全性,促进行业提高原料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防控水平。
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中科检测机构拥有CMA和CNAS认证检测资质,检测设备齐全,数据科学可靠,可出具国家认可的化妆品风险物质检测报告。
风险物质重金属检测
化妆品中的重金属可能源自多种途径,例如某些粉状原料或那些生长在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的植物性原料。如果消费者长期使用含有这些重金属的产品,可能会严重威胁他们的健康,甚至导致永久性的伤害。
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铅、汞、砷及其化合物已被明确禁止在化妆品中使用。此外,《化妆品注册和备案检验工作规范》自2019年实施以来,已将铅、砷、汞、镉等重金属元素的检测作为化妆品注册和备案过程中的强制性项目。目前,检测化妆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常用技术包括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和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等。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可用于测定化妆品中铅的含量,在对待检测样品进行预处理后,通过检测其吸光度来进行定量。本方法对铅的检出限为1.00μg/L,定量下限为3.00μg/L。此方法具有灵敏度较高、分析速度较快、操作简便等优点。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 可用于测定化妆品中汞、砷的含量。本方法对汞的检出限为0.1μg/L,定量下限为0.3μg/L;对砷的检出限为4.0μg/L,定量下限为13.3μg/L。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可用于测定化妆品中铅、汞、砷等37种元素的含量。检测时,利用量子探测器上的计数与浓度,按照相应关系换算得出样品中重金属的含量。该方法的优势是可以同时测定多种重金属元素,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确度。但是,此方法对检测设备的要求较高,且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以及专业素质较高的操作人员。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可用于测定化妆品中铅、镉的含量。该方法对铅的检出限为0.15mg/L,定量下限为0.50mg/L;对镉的检出限为0.007mg/L,定量下限为0.023mg/L。
风险物质氢醌检测
1,4-二羟基苯,也称为氢醌,通常为无色或白色的结晶固体,它容易在空气中氧化,并且可以轻松溶解于乙醇和乙醚等有机溶剂中。氢醌天然存在于植物的多个部位,如茎和叶,它在工业上被用作抗氧化剂、偶氮染料和阻聚剂,并且具有美白效果。
在化妆品中,熊果苷作为一种天然活性成分,因其良好的美白效果和相对较低的毒性而受到青睐。然而,由于熊果苷在自然界中的含量较少,提取过程复杂且效率不高,因此市场上的熊果苷多是通过氢醌合成的。此外,熊果苷在皮肤中代谢时也可能转化为氢醌。
科学研究已经发现,氢醌可能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器官造成损害。因此,《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已将氢醌列为禁用成分。在化妆品检测中,常用的氢醌检测技术包括色谱分析和毛细管电泳等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 可用于测定祛斑类化妆品和香波中氢醌的含量。该方法对氢醌的检出限为0.003μg,定量下限为0.01μg。
色谱法 有研究人员运用薄层色谱法对化妆品中的氢醌进行快速检测。其中,展开剂为三氯甲烷/丙酮(体积比7∶3),显色剂为10%铁氰化钾水溶液和2%三氯化铁水溶液混合溶液(体积比1∶1)。
毛细管电泳法 有研究人员利用该方法测定了化妆品中的氢醌含量。其中,电泳缓冲液是pH值为9.2的硼砂,电压为20kV。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5μg/mL~100μg/mL,对氢醌的检出限为0.5μg/mL。
风险物质苯酚检测
苯酚,一种结构相对简单的化合物,与氢醌具有相似的效用,它在化学工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常用于合成双酚A、酚醛树脂、己内酰胺、水杨酸等化学品及其中间体。
尽管具有广泛的应用,苯酚却因其较高的毒性而受到关注。它能够对人体细胞造成直接伤害,具有腐蚀性,可能损害黏膜组织,并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影响,甚至可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鉴于这些风险,苯酚已被《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明确禁止在化妆品中使用。
气相色谱法 有研究人员建立了同时测定化妆品中7种限用苯酚类防腐剂的气相色谱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快捷、准确度高等优点。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对该7种限用苯酚类防腐剂的定量限在10mg/kg~30mg/kg之间。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有研究人员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同时测定了化妆品中苯酚及其他7种美白成分。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靠,适用于同时检测化妆品中多种美白成分。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

整体技术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