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新闻资讯
INFORMATION CENTER
新闻资讯 技术文章 化妆品美白功效评价方法有哪些?评价美白成分功效是否真实
化妆品美白功效评价方法有哪些?评价美白成分功效是否真实
  • 313次
  • 2024-09-24

    皮肤可通过2个主要途径达到美白目的 : 一是通过抑制黑色素合成过程中相关酶的活性或抑制内皮素对黑色素细胞分化和酪氨酸酶活性的激活作用来防止色素生成; 二是淡化已合成的色素, 通过促进表皮更新, 加快黑色素、 脂褐素等向角质层转移并随老化的角质细胞脱落而排出体外, 或通过促使色素在皮肤内分解、 溶解、 吸收后, 在体内经血液循环系统排出体外。



    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中科检测机构拥有CMA和CNAS认证检测资质,检测设备齐全,数据科学可靠,可出具国家认可的化妆品美白功效评价报告。


    美白功效评价:人体测试法


    人体测试法是化妆品美白功效测定的主要方法。 由于皮肤颜色主要受皮肤黑色素和血红蛋白分布的影响, 通过测定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在人体皮肤后的反射量可确定皮肤中色素含量 。 常用仪器有黑色素和血红素测定仪如MexameterMX18和分光测色计如CM-2600d, 前者能测量皮肤中黑色素和血红素的值, 被认为是产品美白功效评价的最基本方法和最终指标, 但此方法只能单点测定且测定的数值单一, 不能全面反映皮肤颜色的多维变化; CM-2600d的Lab系统中a、 b值反映的是皮肤变红和变黄的情况, 其中ΔEab是L、 a、b的综合指数, 代表色度的立体变化, 是评价肤色变化的合适指标。


    有研究表明 , Lab色度系统对皮肤颜色的微小变化不灵敏,在评价黑白差异时只有其差值大于等于1时, 才能应用于美白化妆品的评价, 否则评价效果不能与大部分人眼的视觉感受相一致。 有研究者将以上2种仪器组合使用, 显著提高了美白化妆品临床功效评价的客观性,比如,采用这两种肤色测定仪对某品牌美白面膜的功效进行了评价, 可以客观反映皮肤颜色和色素含量的变化, 适用于美白产品的功效评估。


    此外, 皮内光谱分析仪SIAscopy结合了皮内血管成像、 分光光度测定和超光谱成像技术获得高分辨率图像, 可对表皮黑素、 血红蛋白、 胶原蛋白和真皮黑素进行解析, 用于化妆品美白功效的评价。 程树军等 利用该仪器分析色斑处黑素总量、 血红蛋白和胶原蛋白, 对照皮肤老化图谱进行了色斑临床分级, 并结合CM-2600d分光测色计综合客观评价了美白祛斑产品的功效。


    除了用以上最直接的颜色指标外, 补充其他无创性检测指标可全面反映产品的性能。比如,利用VISIA全脸分析与黑红色素测定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国内某品牌美白化妆品使用8周后, 色斑、 紫外斑、 黄褐斑、 红色区域和黑红色素的变化, 评价了化妆品的美白功效。


    美白功效评价:体外测试法


    1、生物化学法


    该方法主要是酶抑制法, 根据黑色素形成机理, 通过测定美白成分对细胞内黑色素形成关键酶的活性是否受到抑制而评价其美白功效。 比如,通过测定3.0%的熊果苷、4.0%的曲酸双棕榈酸酯、 0.5%的氢醌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 研究其祛斑美白的功效; 通过测定酪氨酸酶抑制率评价人参皂苷纳米乳的美白作用。 酶抑制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反映出美白剂是否能到达有效作用点并发挥功效。


    2、细胞学实验法


    通过体外培养黑素细胞或按人体皮肤中的比例混合培养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模拟人体皮肤结构和代谢过程,采用MTT比色法或高科技细胞图像分析技术( 光镜、 电镜)检测活性物质对黑素生成量或对黑素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影响等途径进行美白祛斑评价 , 该方法重复性好, 但操作相对复杂, 实验要求高。 另外, 还可以通过测定黑色素形成过程中酪氨酸酶、 DHICA氧化酶和多巴色素互变酶的mRNA和DNA的表达水平及酪氨酸酶的合成量来评价美白剂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