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次
2024-11-12
随着国内外抗菌纺织行业的迅速兴起,为了规范抗菌纺织产品市场,使人们用上符合标准的抗菌织物,许多国家在不断开发新型抗菌织物的同时,各自建立起了抗菌织物的标准评价体系。抗菌织物的定性及定量评价是评判抗菌纺织产品的唯一依据,不同的评价标准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中科检测机构拥有CMA和CNAS认证检测资质,检测设备齐全,数据科学可靠,可出具国家认可的抗菌织物抗菌性能评价报告。
抗菌性能评价标准: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针对织物的抗菌性能制定了两种评价标准体系,分别为抗菌织物的ISO 20645-2004定性评价标准和抗菌织物的ISO 20743-2007定量评价标准,这两种国际评价标准的对比如下所示:
ISO 20645-2004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操作步骤:(1)菌种活化(2)固体培养基培养(3)培养基表面放织物(4)37℃培养24h。评价依据:抑菌环直径>9mm。弊端:(1)只适用溶出型织物(2)织物不服帖(3)织物染菌不足。
ISO 20743-2007采用吸收法,操作步骤:(1)织物表面接菌(2)37℃℃培养24h洗脱(3)测定洗脱液菌落数。评价依据:抗菌率≥90%。弊端:(1)接菌量难控制(2)冲洗残留菌不充分(3)操作繁琐。
抗菌性能评价标准:中国标准
国内虽然在抗菌织物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AC)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两个标准,颁布了三种评价体系,分别为GB/T 20944.1-2007-《织物抗菌性能的评价第1部分》中的琼脂平皿扩散法、GB/T 20944.2-2007-《织物抗菌性能的评价第2部分》中的吸收法和GB/T 20944.3-2008-《织物抗菌性能的评价第3部分》中的振荡法,它们的比较如下所示:
GB/T 20944.1-2007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操作步骤:(1)菌种活化(2)固体培养基培养(3)培养基表面放织物(4)37℃℃培养24h。评价依据:抑菌环直径>9mm。弊端:(1)只适用溶出型织物(2)织物不服帖(3)织物染菌不足。
GB/T 20944.2-2007采用吸收法,操作步骤:(1)织物表面接菌(2)37℃℃培养24h洗脱(3)测定洗脱液菌落数。评价依据:抗菌率≥90%。弊端:(1)接菌量难控制(2)冲洗残留菌不充分(3)操作繁琐。
GB/T 20944.3-2008采用振荡法,操作步骤:(1)织物剪碎后灭菌(2)放入菌液(3)37℃培养24h(4)测定菌液中菌落数。评价依据: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率≥70%、对白色念珠菌抗菌率 ≥60%。弊端:织物需量大。
抗菌性能评价标准:美国标准
在抗菌织物方面,欧美国家最早开始进行研究,并根据市场的产品需求制定了一系列评价标准体系。美国纺织化学师与印染师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Textile Chemists and ColoristS,AATCC)颁布了三个相关的评价标准,分别为AATCC 30,AATCC 100和AATCC 147,三者的对比如下所示:
AATCC 30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操作步骤:(1)菌种活化(2)固体培养基培养(3)培养基表面放织物(4)37℃℃培养24h。评价依据:抑菌环直径>9mm。弊端:(1)只适用溶出型织物(2)织物不服帖(3)织物染菌不足。
AATCC 100采用吸收法,操作步骤:(1)织物表面接菌(2)37℃℃培养24h洗脱(3)测定洗脱液菌落数。评价依据:抗菌率≥90%。弊端:(1)接菌量难控制(2)冲洗残留菌不充分(3)操作繁琐。
AATCC 147采用条纹法,操作步骤:(1)制备具有5条菌落平行条纹的固体培养基(2)织物贴于培养基表面(3)37℃培养24h。评价依据:菌落条纹上抗菌区大小。弊端:(1)适用溶出型织物(2)织物不服帖(3)织物染菌不足。
抗菌性能评价标准对比
在国际和美国对纺织品抗菌性能评价的标准中,琼脂平板扩散法和吸收法较为常见。但扩散法只适合用于溶出型的抗菌织物,且织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会不服帖,导致织物染菌量不足,影响测定结果。吸收法则难以控制接菌液的量,且冲洗残留菌液时不充分,操作繁琐。相比之下,我国抗菌纺织品评价标准中的振荡法操作简单、误差小,在国内最为常用。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

整体技术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