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新闻资讯
INFORMATION CENTER
新闻资讯 技术文章 抗菌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解读: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介绍
抗菌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解读: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介绍
  • 149次
  • 2024-07-03

    抗菌纺织品是添加抗菌剂改性或后整理制成的各类抗菌纺织产品。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提出,大家对纺织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抗菌纺织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中科检测机构拥有CMA认证检测资质,检测设备齐全,数据科学可靠,可出具国家认可的抗菌纺织品检测报告。


 

image.png


    抗菌纺织品检测标准


    目前,国内抗菌纺织制品相关的产品标准主要有:


    ◆FZ/T62015-2009《抗菌毛巾》


    ◆FZ/T62044-2021《抗菌清洁布》


    ◆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


    另外,纺织品的抗菌性能也可通过方法评价标准进行检测及性能。如以下标准:


    ◆GB/T20944.1-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1部分:琼脂平皿扩散法》


    ◆GB/T20944.2-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2部分:吸收法》


    ◆GB/T20944.3-2008《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3部分:振荡法》


    抗菌纺织品定性检测方法


    抗菌纺织品抗菌性能的定性检测原理是将抗菌样品紧贴在接种一定量特定微生物的琼脂平板表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培养后,观察样品周围有无抑菌区以及样品与琼脂的接触面有无微生物生长,以此来判断样品是否具有抗菌性能。当样品周围有抑菌区或样品与培养基接触表面没有细菌生长时,说明该样品具有抗菌性能。定性测试方法根据操作方法不同分为晕圈法和平行划线法。


    定性测试方法简单,测试周期较短,适合判定产品有无抗菌效果,但对于非溶出性的抗菌物质和在琼脂培养基中扩散性较差的溶出性物质,不能通过抑菌区的大小去判断纺织品抗菌活性的强弱。通过抑菌圈的大小,还可判断抗菌产品所采用抗菌剂的溶出性的依据。


    抗菌纺织品定量检测方法


    定量检测的原理是经过抗菌处理的样品和没有经过抗菌处理的对照样品定量接种测试菌悬液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育,通过对比经过抗菌处理的样品和没有经过抗菌处理的对照样品中细菌生长数量,根据测试菌数量的减少,定量评价纺织品的抗菌效果。


    在定量检测法中,常用的方法是吸收法和振荡法。此外,在吸收法的基础上,日本标准JISL1902和国际标准ISO20743根据测试菌液接种到试样上的方式不同发展出了印迹法、转移法,回收菌的技术方法除了传统的平板计数法,还增加了荧光分析法。


    定量检测法能比较准确地判定抗菌纺织品抗菌活性的高低,但检测周期长,检测费用较高。现行比较通用的有效标准包括:


    AATCC100-2012《纺织材料的抗菌整理评估》;


    JISL1902-2015、ISO20743-2013《纺织品纺织产品抗菌活性的测定》;


    GB/T20944.2-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二部分:吸收法》;


    GB/T20944.3-2008《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三部分:振荡法》等。


    抗菌纺织品安全评价


    抗菌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不仅局限于其抗菌效果,还应充分考虑到其安全性。


    抗菌纺织品的安全性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抗菌纺织品所应用的抗菌剂的安全性能,如抗菌剂的急性口服毒性、皮肤刺激性、眼刺激性、致突变性等;另一方面是抗菌纺织品本身的安全性,具有抗菌功能的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健康不能造成危害,不能对皮肤正常菌群影响等。


    抗菌纺织品与普通纺织品最大的区别是,抗菌纺织品能抑制纺织品上细菌、真菌生长、繁殖或使其失去活性,在符合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前提和实现抑制微生物在织物中的生长繁殖功能的同时,不影响皮肤黏膜的微生态平衡,因此我国的相关标准规定抗菌纺织品洗涤一次后必须满足晕圈D≤5mm,对皮肤正常菌群影响检测也作出相应规定。


推荐资讯Related news
推荐服务Related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