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新闻资讯
INFORMATION CENTER
新闻资讯 技术文章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解读:什么是MIC?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解读:什么是MIC?
  • 3110次
  • 2024-08-14

    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目的是使用体外试验的方法检测细菌的耐药性,预测抗菌药物临床治疗效果并为临床医生针对某一特定感染问题选用药物提供依据。




    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中科检测机构拥有CMA和CNAS认证检测资质,检测设备齐全,数据科学可靠,可出具国家认可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


    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术语介绍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量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大小的一个指标,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至24小时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MBC):抗菌药物能能使受试菌最初的活菌总数减少99.9%以上所需要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折点:是最低抑菌浓度或者抑菌圈直径,用于区分离株为敏感、剂量依赖性敏感、中介、非敏感还是耐药


    敏感(S):通过折点来定义,指当对感染部位采用推荐剂量时,具有MIC值等于或低于敏感折点(或抑菌圈等于或高于敏感折点)的菌株通常可被抗菌药物所达到的浓度水平所抑制,产生可能的临床疗效。


    中介(I):通过折点来定义,包括这些MlC或者抑菌圈直径在中介范围内的菌株,其抗菌药物MIC接近于血液和组织中通常可达到的水平,而抗菌药物治疗的疗效可能低于敏感株。


    耐药(R):通过折点来定义,指按常规用药方案,在药物通常可达到的浓度水平时,菌株不能被抑制,表明MIC值或抑菌圈直径可能在一个产生了某种特殊的耐药机制 (如β-内酰胺酶)的范围内,而且治疗研究显示该药的临床疗效不可靠。


    多重耐药(MDR):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而不是同一类的三种。


    泛耐药(XDR):广泛耐药细菌指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仅对黏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革兰氏阳性球菌仅对糖肽类和利奈唑胺敏感。


    全耐药(PDR):泛耐药细菌指对所有分类的抗菌药物全部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包括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在内的全部抗菌药物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对包括糖肽类和利奈唑胺在内的全部抗菌药物耐药。


    药物敏感性试验判断标准


    目前我国药敏试验判断标准是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发布的标准文件,该标准以血药浓度为基础,根据微生物学、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和临床资料设定并定期修订抗菌药物对不同细菌敏感的折点,通过折点将细菌分为敏感(S)、中介(I)、耐药(R)。


    药物敏感性试验报告常见疑惑解答


    为什么药敏报告显示敏感的药物,临床治疗却无效?


    一般来说,敏感≠治疗一定有效。体外药敏试验不能完全反映药物在体内的抗感染过程,应结合药物的PK/PD、患者感染部位等。临床治疗无效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治疗过程中诱导耐药:CLSI提示,下列细菌3天内即可发展为耐药,临床治疗3~4天后应重新分离细菌做药敏试验。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沙雷菌属(三代头孢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所有抗菌药物治疗);葡萄球菌属(喹诺酮类治疗)。


    药物药代动力学参数影响:目前采用的药敏标准以血药浓度为基础确定,不同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一样的,如果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未达到最低抑菌浓度,则治疗无效。


    给药剂量和用药方式的影响。


    可能不是真正的致病菌(污染或定植菌)。


    药物剂型及生物利用度(纯品、商品)缺陷。


    药敏试验常用试验药物


    苯唑西林或头孢西丁耐药:所有所有β-内酰胺酶类,包括酶抑制剂复合物和碳青霉烯类均耐药,第五代头孢除外


    四环素敏感: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敏感


    红霉素敏感和耐药: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敏感和耐药


    氨苄西林敏感和耐药:阿莫西林、哌拉西林及其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敏感和耐药


    青霉素敏感:所有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敏感


    头孢噻吩或头孢唑林敏感:所有头孢菌素敏感


    磺胺异噁唑敏感和耐药:所有磺胺类敏感和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