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新闻资讯
INFORMATION CENTER
新闻资讯 技术文章 基于GB 17378.7-2007的海水增养殖区监测技术解析与应用价值
基于GB 17378.7-2007的海水增养殖区监测技术解析与应用价值
  • 142次
  • 2025-03-12

  随着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海水增养殖区作为渔业资源供给的核心区域,在保障水产品稳定供应、推动沿海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增养殖活动与海洋生态环境紧密关联,科学监测成为维系产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键举措。《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17378.7-2007)为海水增养殖区监测提供了标准化技术框架,涵盖测站布设、项目监测、质量评价等全流程,对守护增养殖区生态健康、促进海洋渔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下,将基于标准内容,深入解析海水增养殖区监测的技术要点与应用价值。


海水增养殖区监测



  中科检测是第三方检测机构,遵循GB17378.7-2007标准进行调查,可提供一系列近海环境污染的生物学调查、监测和评价服务,提供海水增养殖区监测服务,并出具权威报告。


  海水增养殖区监测的意义


  海水增养殖区作为海洋渔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其生态环境与养殖生物健康密切相关。依据《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17378.7-2007)开展监测,具有多重必要性:


  1、保障养殖产业安全:通过监测水质、沉积物等环境要素,及时发现污染因子(如重金属、有机物),预防养殖生物病害爆发,降低经济损失。


  2、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监测可追踪养殖活动对近海生态的影响,如饲料残留、生物代谢物积累等,为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避免过度养殖引发生态退化。


  3、支撑科学管理决策:系统化监测结果为养殖区域规划、养殖容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海水增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水增养殖区测站布设


  1.布设原则


  -区域差异化加密:重点监测增养殖区内,测站适当加密;区外则可减少。例如,重点监测增养殖区面积小于50km²时,测站不少于6个;面积≥50km²,测站不少于12个。


  -历史数据延续性:尽可能沿用历史测站,便于对比分析长期环境变化趋势,提升数据的连续性与参考价值。


  2.布设方法


  以重点监测增养殖区为中心,设立若干断面,每个断面至少设置3个站位。这种布局确保覆盖养殖区核心区域与周边关联水域,全面反映养殖环境特征。


  水增养殖区监测频率


  -常规监测:水质监测每月开展一次,沉积物监测每季度一次,持续追踪环境要素的周期性变化。


  -应急监测:接到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养殖对象大面积死亡或赤潮等紧急事件报告时,立即启动应急监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监测频率与项目,快速响应污染事故。


  水增养殖区监测项目


  1.水质监测项目


  -必测项目:水温、透明度、化学需氧量(COD)、pH、溶解氧(DO)、盐度、无机氮(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活性磷酸盐、油类、叶绿素a。这些指标反映水体基本理化性质与营养水平。


  -选测项目:总氮、总磷、硅酸盐、汞、镉、铅、铜、砷、挥发酚、粪大肠菌群、弧菌数量、异养细菌总数、浮游植物。选测项目可针对性补充特定污染因子或生物指标的监测。


  2.沉积物监测项目


  -必测项目:总汞、镉、铅、铜、砷、油类、DDT、PCBs、硫化物、有机质、粪大肠菌群,聚焦沉积物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及微生物指标。


  -选测项目:异养细菌总数、总磷、总氮、底栖生物,进一步评估沉积物生态功能与污染状况。


  水增养殖区质量评价


  1.评价参数


  -水质评价: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总无机氮、磷酸盐、油类、汞、镉、铅、铜、砷、粪大肠菌群。


  -沉积物评价:有机质、硫化物、油类、汞、镉、铅、铜、砷、粪大肠菌群。此外,异养细菌总数参照附录G的评价等级进行专项评价。


  2.评价标准


  -水质评价采用GB3097—1997的第二类标准,沉积物评价采用GB18668—2002的第一类标准,确保评价结果符合海洋环境质量要求。


  3.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评价模式。以污染指数1.0为分界,判断水域或沉积物污染状态。同时,结合营养指数(E)、有机污染评价指数(A)、生物多样性指数(\(H'\))等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