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32次
2023-08-04
抑菌实验通常又称作抑菌圈实验、抗菌试验或药敏实验,一般是用于检测某种物质对于某种或多种细菌生长效力的抑制作用。目前抑菌实验在新开发的防腐剂、抗菌剂、植物精油以及药物(中草药)等方面研究甚为活跃。
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中科检测机构拥有CMA认证检测资质,检测设备齐全,数据科学可靠,可出具国家认可的抑菌实验报告。
平板涂布计数测试方法及流程
1、实验原理
不同材料与菌液共培养一定时间后,不同组别(不同材料、不加材料)的菌液稀释一定倍数后涂布平板,以计算出不同组的菌液浓度。通过与对照组比较,进而计算出实验组菌液浓度下降百分比,即得到材料对测试菌株的抗菌性能。
2、参考标准
GBT 31402-2015 塑料 塑料表面抗菌性能试验方法
JCT 1054-2007 镀膜抗菌玻璃
GBT 20944.3-2008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3部分震荡法
GBT 21510-2008 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检测方法
GB/T 23763-2009 光催化抗菌材料及制品抗菌性能的评价
3、实验流程
样品灭菌处理→菌悬液制备→菌悬液与样品共培养一定时间→倍比稀释,涂布平板→培养一定时间→拍照,并记录菌落数
4、结果解读
结果表格中菌落数为各组相应稀释倍数下的菌落计数结果,计数原则依据国家标准GB4789.2-2016,选取菌落数在30 CFU~300 CFU之间来进行菌落计数。在最小稀释倍数下,若仍无菌落生长,则证明样品抑菌效果非常明显。
MIC/MBC测试方法及流程
1、实验原理
将样品稀释成不同浓度(二倍稀释法),加入到微孔板/无菌试管中,在每个孔/试管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测试菌,培养一定时间后肉眼观察培养液的混浊情况,如果是澄清的,说明没有细菌的增长,即细菌的生长得到了抑制,培养液澄清的最小样品浓度为最小抑菌浓度,即MIC。然后将澄清孔/管(3个样品浓度)取出涂布于培养基表面,若无细菌生长,则说明测试的菌已经被杀灭,此时的样品浓度为最小杀菌浓度,即MBC。
2、参考标准
YY/T 0688.1-2008临床实验室检测和体外诊断系统 感染病原体敏感性试验与抗菌剂敏感性试验设备的性能评价。
GB/T27623.1-2011 渔用抗菌药物药效试验技术规范 第1部分:常量肉汤稀释法、药物敏感性试验。
3、实验流程
样品灭菌处理→菌悬液制备→样品溶液二倍稀释+菌液共培养→培养一定时间(24/48/72h)→拍照,并记录MIC值
样品灭菌处理→菌悬液制备→样品溶液二倍稀释+菌液共培养→培养一定时间(24/48/72h)→将眼观无浊度的最小浓度培养液转移至固体培养基验证有无菌落产生→拍照,并记录MBC值
4、结果解读
MIC(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判定标准:眼观无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确定为MIC。MBC(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判定标准:眼观清澈的孔/管摇匀, 吸取0.1 mL涂布于固体培养基,培养一定时间后计数,菌落数少于5个的最低稀释样品浓度确定为MBC。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

整体技术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