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次
2024-09-29
美白化学物是指通过作用于皮肤黑色素的形成、代谢途径的某个阶段,控制、抑制黑色素生成,从而降低皮肤色度或减轻色素沉着,以达到皮肤美白为目的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皮肤的自然美白,从而使美白化妆品市场日趋活跃,产品销售与日俱增,已成为护肤化妆品的主流品种之一。美白化妆品如何达到美白功效、产品是否具有美白功效、如何对产品美白功效宣称提供科学支持是生产经营者、消费者、行政监管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美白化妆品功效评价体外法包括生物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细胞生物学法和三维重组皮肤模型替代法等。
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中科检测机构拥有CMA和CNAS认证检测资质,检测设备齐全,数据科学可靠,可出具国家认可的美白化妆品功效评价报告。
生物化学法
生物化学法主要通过评估美白活性成分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和对自由基的清除率来表征其美白功效,如体外酪氨酸酶抑制法、抑制L一多巴氧化法和DPPH分析法等方法,此类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呈现快速、所需成本低,适用于对美白活性成分的初筛和高通量筛选。
酪氨酸酶抑制实验以生化酶法为主。在酪氨酸酶限速酶作用下,酪氨酸会形成多巴,进而形成多巴醌,最终形成黑色素,测定美白成分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可以评价其美白效果。
有些美白活性成分能够直接与DPPH(1,1一二苯基一2一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等氧化自由基发生反应,因此可以通过自由基的清除率来反映活性成分的抗氧化能力,从而间接评价活性成分的美白效果。DPPH自由基有单电子,可接受一个电子或氢离子,在波长为517nm处有强吸收,当有自由基清除剂存在时,由于与DPPH自由基单电子配对而使其吸收逐渐消失,因而可利用反应体系吸光值的变化来评估活性成分的抗氧化能力,一般结果用半清除率等表示,该方法具有稳定、操作简便、高摩尔消光系数等特点。
物理化学法
对一些美白机制和量效关系较为明确的美白成分,可通过分析仪器对化妆品中美白成分的种类及含量进行测定,从而间接表征其美白功效。对待测化妆品进行前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等分析检测仪器检测待测物中的特征成分,以此判断其美白效果。
物理化学法仅适用于评价含有已知美白成分的化妆品,如熊果苷、烟酰胺、抗坏血酸及其衍生物等美白成分,对于结构和成分较复杂的活性物或提取物,不能使用该方法评价其美白效果。
细胞生物学法
细胞生物学法通过在体外培养特定的细胞模型,并采用分光光度法、图像分析技术等方法在模型中进行细胞毒性测定、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测定和黑色素含量测定等,对待测物质的美白功效进行评价。
细胞生物学法易于观测化妆品中活性物质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程度,便于研究美白活性成分与其他协同因子的联合作用以及进行细胞毒性测试等。
三维重组皮肤模型替代法
三维重组皮肤模型是体外构建的具有三维结构的人工皮肤组织模型,其方法是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将人源皮肤细胞培养于特殊的插入式培养皿上。
通常使用含黑色素细胞的皮肤模型评价化妆品的美白功效,将待测物涂抹于皮肤模型作用一定时间后,进行酪氨酸酶活性测定、黑色素含量测定、检测相关酶表达等,还可借助像素分析软件定量检测角质细胞摄取黑色素的量,以及检测培养基中角质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的含量变化等。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

整体技术解决方案。